《般若波罗蜜》以禅宗智慧为精神内核,通过诗意化的语言构建出超脱世俗的生命图景。歌词中"拈花微笑"的意象源自灵山法会典故,暗喻直指本心的顿悟境界,而"红尘万丈化作青烟"则通过强烈视觉对比,展现破除执着的解脱过程。反复出现的"般若船"象征智慧渡人的法门,与"波罗蜜"的梵语原意"到彼岸"形成双重隐喻,暗示众生皆可藉由智慧抵达精神净土。歌词将《心经》"色即是空"的哲学观转化为"镜花水月"的审美表达,使深奥佛理具象为可感意象。其中"业火焚尽三千妄念"以动态画面呈现修行者斩断烦恼的决绝,而"莲台生处自有光明"则昭示烦恼即菩提的辩证思想。全篇通过晨钟暮鼓、贝叶经卷等佛教意象群的有机组合,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,最终在"无挂碍故"的《心经》摘句中达到高潮,完成从具象叙事到抽象哲思的升华。歌词既保持宗教文学的庄严性,又融入现代诗歌的象征手法,使古老的佛教智慧获得当代审美转译。

般若波罗蜜吉他谱